ISPO2024亞洲國際運動用品展覽會
夏季上海運動用品展
2024年6月28-30日
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
剛剛落幕的ISPO Shanghai 2023,據官方數據統計,此次共吸引511個品牌參展;逛展觀眾40174位,較上年增長****。
作為本次ISPO官方合作媒體之一,GOIF連續三天扎根前線,選取了本次面積最大的露營展區及發展勢頭向好的戶外服飾作為重點采編板塊,現與大家分享此次觀察到的行業現象及一線消息。
作者 | GOIF編輯部 朱朱、大貓
編輯 | GOIF編輯部
相比2021,本次ISPO在展館面積、參展品牌、人**等方面都有明顯突破:品牌增加160+,觀眾增加20000+。
今年共有6個展館,較上一屆新增4個,涵蓋露營生活、戶外運動、運動科技與新材料、水上運動、城市運動等展區,諸多新品亮相,且增設體育公園這一主題展區,形成戶外全場景體驗。
隨著戶外潮的興起,逛展觀眾的類型也發生了變化。往年逛展的多為廠商、零售商、專業觀眾,而在今年,上海展的觀眾中有許多KOL/KOC、戶外愛好者的身影。多位展商反饋,這次逛展觀眾專業性很高。
2022年,露營市場作為天貓首個突破百億大關的戶外細分賽道市場,直到現在也依然是戶外火熱的板塊之一。
@DT研究院
本次ISPO,露營生活作為最大的展區板塊,共2個展館呈現。GOIF團隊經現場采編對談,分享行業現狀及品牌打法如下:
01
露營產品走向精細化、個性化
中國消費市場正在升級。正如展商所感受到的一般,經過3年的市場培養疊加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已經涌現出了大量進階為愛好者、專業玩家的原“小白”用戶。消費者會在玩露營的時候越來越精,向個性化升級。市場正在逐步分層:專業裝備市場的消費者傾向國外品牌,追求性價比的家庭市場會選擇國內品牌,預計專業市場競爭會加劇。
02
產品創新要符合市場需求
面對近幾年全球氣候變化以及“輕戶外”概念加持,露營產品正在向使用場景多元化、智能化、電氣化、全天候化的方向發展。從產品迭代速度來看,國內品牌遠高于國外。
創新是品牌的立根之本,一些過度創新現象值得商榷。比如一些極端天氣時才會用到的產品、面料、功能在輕量化戶外產品中體現,這其實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成本。產品創新需要更理性、從實際出發。
針對國內外消費市場的行情不同,國內品牌也出現了一些針對市場行情需要的產品,比如此次在ISPO亮相的曉來電動露營車,歐美國家的皮卡車使用率高,相對來說國內對于解決出行重物的需求更為迫切,該款新品也受到了現場體驗者的良好反饋。
@ISPO
▲ 曉來電動露營車
03
露營品牌如何見招拆招
基于中國戶外市場在全球表現出的超高速增長,今年下半年預計會有較多國外品牌(尤其歐洲)入駐中國市場,且由之前的委托國內經銷***運營的情況轉向品牌自營團隊進入,市場越到年底會越激烈。
針對消費市場及行業現狀,品牌也開始實施不同的抵御手段。在ISPO現場,我們看到許多品牌開始深化品牌形象,走差異化路線,拋棄同質化產品,挖掘精準細分品類:
1??黑鹿BLAKDEER此次在展會上設立裝置區,寓意“淘汰過往同質化產品。”在產品研發上往輕量化、擴大使用場景和復購率發力。
@黑鹿露營
2??以Westfield我飛為代表的品牌聚焦家庭市場,產品研發以親子、家庭出游為主。
@Westfield我飛
3??愛路客ALOCS、Motata為代表的品牌注重女性市場,產品多為唯美設計,主打清新風。
@ISPO
▲ 愛路客“甜野”系列主題新品
@Motata
除了以上做好品牌營銷的手段外,還有品牌選擇清庫存、加大市場調研,投入產品研發、多渠道分層運營的方式。露營產業洗牌后將如何演變,還要持續觀察。
如果說2020年是露營的出圈元年,2023或可稱為輕戶外、urbancore大行其道之年。據天貓電商平臺數據,戶外鞋服在2023年晉升為繼露營之后的下一個新百億級細分市場。戶外服飾類乘“輕戶外”風而起,成為傳統戶外、運動、新消費品牌切入戶外市場和**盈利點的新寵。
根據德國數據統計機構 Statista 于2023年2月的公開數據,從細分品類上看,從2020到2027年,各大品類銷售額均將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其中運動服飾是增速最快的細分品類。
@Statista
▲ 2020年-2027年全球戶外運動行業電子商務收入
隨著戶外運動的普及、健康理念的興起、時尚潮流的風向標轉向,戶外這項少數人的游戲逐漸走向了低門檻、強社交、強社交娛樂的全新形態。citywalk、騎行、滑雪、攀巖、pickle ball……針對不同戶外運動場景,消費者尋求相應的功能性鞋服穿搭。GOIF根據現場采編,分享當前趨勢情況如下:
01
線下體驗/線下門店計劃激增
有別于一般服飾用品,根據商品圖和模特試穿即可買買買,消費者在選購戶外服裝時越來越看重「顏值」和「功能性」的雙線并存。
面料質感、剪裁水準、穿著舒適度……線下渠道補足了線上無法展示的體驗和細節,促進消費者決策的也提供了**目標客群黏性、深刻感受品牌文化的**場合;過去三年大量核心商圈和購物中心出現空置租位,為品牌提供了下場好時機。
僅今年3月-4月,KOLON在上海開設****品牌文化中心店“KOLON 1973”;lululemon 在成都舉辦“Align?動態劇場”,各家奇招百出,首發首店絡繹不絕。在ISPO現場,多位主理人也向GOIF透露有在今年加大線下投入力度的計劃。
@Mall星人
▲ 2022-2023值得關注的戶外運動全國首店
除了現在常見的與買手店、戶外集合店合作的形式之外,2023年預計將出現更多戶外服裝開設品牌自營的線下體驗店、快閃店,線下營銷活動將在全國范圍內呈現繁華景象。
02
品牌營銷成為發力重點
多家品牌方接受GOIF采訪時表示,團隊優勢點在于產品和設計,宣傳和運營能力相對較弱(這點不只出現在服裝線,多位戶外er反饋自家強產品而弱營銷)。**、小紅書、京東等線上渠道五花八門,平臺玩法、用戶畫像都大有不同,運營壓力較大。
對于起步階段的品牌來說,投放KOL達人營銷是更靈活、資金壓力更小的選擇。根據單品特質、預算、營銷目的,選擇彰顯品牌調性和**的形式,或更接地氣的、參考性和素人感更強的穿搭種草內容,進行配比投放。
GOIF也在現場接到部分品牌方投訴,反饋當前達人渠道的報價水漲船高,良莠不齊;而市面代運營公司的針對戶外行業的實操經驗尚欠,需要磨合時間,可選擇項并不多。多家品牌反饋,會考慮搭建自有的品牌營銷或策略團隊,只將具體執行部分交給外部機構負責。
在購物選擇如此之多的今天,為了抓住消費者,品牌形象強化、營銷推廣、客群粘性培養等品牌營銷動作正越來越成為服飾包括其他戶外垂類共同關注的焦點。
03
行業人才缺口大、需求井噴
相較傳統服裝,戶外品牌對材質、設計、工藝創新上都有更嚴苛的要求。與行業火熱現狀相對的是,目前服飾設計研發人才基本都是由男女裝、童裝行業轉型而來,對戶外服裝的材料、功能和結構需要學習時間,而教育是存在滯后性和培育期的,當前戶外行業專業人才呈現匱乏態勢。
GOIF在ISPO現場采訪了國際時尚趨勢預測機構PROMOSTYL中國區項目負責人黃晶,在她看來,創新是需要體系來支撐的。設計師、研發及創意人員除了不斷激發自己點狀的創新靈感以外,更需要全面去學習面狀的內容。GOIF編輯部在采訪多家品牌后發現,與海外市場相比,國內研發設計人才缺乏深度專業的知識積累。國產品牌想要出現重大的材質創新和突破、獲得具備國際化競爭力的長線發展,對人才的培養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
我國人口眾多,與國外有著大不相同的文化傳承、地形地貌、消費觀念,這催生出了我國戶外市場與國外不同的市場需求。
去年大戶外的火爆狂熱,在今年市場逐漸冷靜,上半年與同期相比出現消費疲軟情況,國內外市場都在緊縮,這也是回歸理性的必經之路。多位品牌方認為這波洗牌期將持續2年左右,到24年年底結束。